“从公司注册到公开道路运营,只用了半年。”这是九识(苏州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九识智能”)留给行业的传奇故事,如今却成了京东物流手中的一纸报案材料。
7月25日,京东方面独家回应《每日经济新闻》称,已就“大量知识产权被侵害”向公安机关报案,案件已于2024年11月20日正式立案,目前仍在刑事侦查阶段。而九识智能自事发以来始终保持缄默,未对外作出任何公开说明。
离职潮与“闪电创业”
时间拨回2021年8月10日,九识智能在苏州工业园区悄然成立,由注册在境外的Zelos Group Inc全资控股。仅仅一个月后,原京东物流自动驾驶业务一号位孔旗、联合创始人朱伟铖、法定代表人庄立等十余人集体离职,随即以近乎“原班人马”的姿态加入九识智能。
“我们内部开玩笑说,京东的无人车团队一夜之间搬去了隔壁楼。”一位京东物流前员工向记者透露,离职工手中握有算法源代码、硬件图纸及测试数据,是过去五年京东累计投入数亿元的核心资产。
技术落地的“时间悖论”
按行业惯例,L4级无人配送车从立项到公开道路商业化,至少需要18-24个月。而九识智能在成立当月即启动专利申请,2022年1月起集中提交数十件无人车及自动驾驶专利,2022年2月便在苏州开放道路投放首批车辆。
“把算法、线控底盘、传感器标定、车规级测试全部压缩到半年,除非技术完全复用,否则几乎不可能完成。”一位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技术总监认为,这种“技术爆炸”式节奏与行业常识相悖。
京东的“证据清单”
据了解,京东提交给公安机关的材料包括:
1. 2016-2021 年间形成的无人车技术文档、源代码日志及测试数据;
2. 离职工在职期间访问、下载上述资料的内部审计记录;
3. 九识智能2022年申请的专利与京东既有技术的高度重合比对报告;
4. 九识早期车辆外观、传感器布局与京东第四代配送车的“像素级”雷同照片。
京东内部人士称,这些证据足以支撑“侵犯商业秘密及著作权”的刑事指控。
融资与上市按下暂停键?
尽管争议缠身,九识智能仍在资本市场上演“狂飙”:B轮融资累计近3亿美元,今年4月完成的B3轮单笔即达1亿美元,创近两年自动驾驶领域之最。市场曾传出其计划2025年下半年赴港IPO,但据接近保荐机构的知情人士透露,若刑事调查坐实,上市进程“大概率搁浅”。
无人车行业的“灰色地带”
此案也再次把“员工离职一年内申请的发明创造是否侵犯前公司权益”推上风口浪尖。律师指出,依据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九条及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,若证据表明技术信息属于“不为公众所知悉、能带来竞争优势且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”的商业秘密,侵犯人将承担民事赔付甚至刑责。
(来源:牛马头条)
编辑:钟缘
审核:田小涵